close

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 (2017年1月18日 於偉國)

省長於偉國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。

——二○一七年一月十八日在福建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

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於偉國

各位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月子中心代表:

現在,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,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,請予審議,並請政協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護理之家推薦委員提出意見。

一、2016年工作回顧

2016年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“五位一體”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佈局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堅持新發展理念,主動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,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開拓瞭治國理政新境界,開創瞭黨和國傢事業新局面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,我省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,與全省人民一起,著力穩增長、調結構、強動力、惠民生、防風險,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,實現瞭“十三五”良好開局。

初步統計,全省生產總值2.85萬億元,增長8.4%;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295.2億元,可比增長6.6%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54.8億元,完成預算的100.2%,同口徑增長7%;固定資產投資2.29萬億元,增長9.3%;外貿出口6838.9億元,占全國份額保持基本穩定;實際利用外資81.9億美元,增長6.7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.17萬億元,增長11.1%;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.7%;城鎮登記失業率3.86%;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4元,增長8.2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,增長8.7%;年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全面完成。一年來的主要工作是:

(一)精準發力供給側,結構性改革成效初顯。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“1+5+N”政策體系,抓好“三去一降一補”五大任務。堅定不移去產能,鋼鐵、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傢下達任務。精準施策去庫存,商品房去化周期比年初減少9個月。穩妥有序去杠桿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.9個百分點,全省政府綜合債務率低於預警線。多措並舉降成本,全省減輕企業負擔353億元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9.5%。抓住四大領域補短板,積極擴大有效投資,註重“五個一批”項目滾動接續,實施兩批22個補短板投資工程包,一批重要基礎設施、產業項目、民生工程建成投用。

(二)創新驅動促轉型,產業加快優化升級。圍繞建設創新型省份,打出“松綁+激勵”組合拳,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。福廈泉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並加快建設,泉州獲批“中國制造2025”城市試點示范,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等“國字號”研發機構相繼落地,“6·18”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852項,研發經費投入增速高於全國。廈航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、福耀和九牧公司獲提名獎;6個項目獲2016年度國傢科學技術獎。深化產業轉型升級,做大增量、優化存量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萬億元,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.7%,海洋生產總值增長9%。集成電路、新型顯示、冶金新材料等一批體量大、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快推進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.7%,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.8%、首次超二產,金融業、物流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6.5%和7.1%,文化、體育、健康、養老等服務業快速發展,旅遊總收入增長25.3%。長樂和安溪大數據產業園總投資超百億元,“數字福建”建設成效明顯。“一區兩園”建設現代農業項目511個,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3173個,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.7%,糧食總產量650.9萬噸。

(三)推進體制機制創新,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。年度各項改革任務如期完成。力推“放管服”改革,取消省級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288項、下放46項,省市縣鄉四級權責清單全覆蓋,90%以上事項實現網上辦理,取消、優化2000多項涉企涉民證照和有關證明事項,“五證合一”、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在全省推開。營改增全面有序推開。醫改繼續深化,醫保管理職責整合,醫療費用增速和藥占比分別下降3.05個和4.94個百分點。財政專項資金清理整合分步實施。外資、臺資銀行加快集聚,“1+7”產業股權基金、PPP引導基金等有效運營。省直部門數據中心整合基本完成,正統網統計平臺優化。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。事業單位分類改革、國企國資改革、國有林場改革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、教育綜合改革等紮實推進。不動產統一登記全面實施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推開,“兩權”抵押貸款試點紮實推進。

(四)著力開拓發展空間,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。認真落實“一帶一路”戰略部署,海絲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,對沿線國傢和地區出口1822.9億元,新增對外投資增長61.6%,中歐(廈門)國際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。自貿試驗區建設成效明顯,國際貿易“單一窗口”等17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。新增3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個示范點。閩臺貿易額656.5億元,實際利用臺資增長53.9%。第八屆海峽論壇、2016兩岸企業傢峰會年會、首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等成功舉辦。向金門供水工程大陸段具備通水條件。平潭國際旅遊島獲批建設,對臺先行先試步伐加快。福州新區建設紮實推進。漳州開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。“9·8”投洽會投資促進功能繼續提升,新設及增資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439個。堅持進出口並重、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並舉,外貿指標好於全國。閩港澳交流合作不斷深化,僑務和外事服務發展力度加大。

(五)統籌城鄉協調發展,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。推進戶籍制度改革,實施居住證制度,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.6%。福州大都市區、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效應顯現。創建28個省級特色小鎮,1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加快推進。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。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。實施市政線網“五千工程”,開工建設綜合管廊69.5公裡、建成20公裡,實施排水防澇項目128個,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.8萬個。推進“千村整治、百村示范”美麗鄉村建設工程,市縣生活垃圾、污水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6.5%、88.6%。補充耕地8.15萬畝,“兩違”治理騰出土地9.8萬畝。脫貧攻堅取得新實效,全省脫貧260425人,“造福工程”搬遷15.6萬人,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“造血”功能增強。原中央蘇區、革命老區、少數民族聚居區、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加快。

(六)鞏固拓展生態優勢,“清新福建”成為亮麗名片。我省成為第一個國傢生態文明試驗區,碳排放權交易、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“15+3”年度改革任務全面實施。率先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,開展環保督察,劃定生態保護紅線,水、大氣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。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,加強小流域整治,重要流域都有瞭“河長”,完成安全生態水系治理537公裡,12條主要河流Ⅰ –Ⅲ類水質比例為96.5%、同比提高3.2個百分點,Ⅰ –Ⅱ類水質占比提高16.4個百分點,近岸海域一、二類海水水質面積占比88.9%、居全國前列。加強工業污染源和面源污染治理,9個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.4%,廈門、福州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分別居第4和第5位。廈門、泉州市和27個縣成為國傢生態市縣,三明成為我省第4個國傢森林城市。

(七)發展成果惠民生,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。全年民生相關支出3147.6億元、增長7.7%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3.4%。22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。城鎮新增就業60.7萬人。全省統籌1738億元用於社會保障,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,企業養老金增長7.02%;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每人每年由380元提高到420元,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;城鄉低保對象、特困人員以及重度和生活困難殘疾人等兜底保障政策逐步完善、惠及124萬人。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3.1萬套,超額完成任務。全省財政教育支出796.5億元、增長5.1%,高水平大學建設成效明顯,提前一年通過國傢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。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,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新增5600張,3所省級醫院與全國頂尖醫院“一對一”合作共建。全面兩孩政策有效落實。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,“海絲”文化品牌影響力擴大。全民健身廣泛開展,我省運動員在裡約奧運會和殘奧會上取得優異成績。婦女、兒童、老年人工作繼續加強,殘疾人、慈善、人防、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進步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,黨政軍民全力抗災救災,總結形成“1+10”防災救災機制,恢復重建有序有力。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“三年提升工程”全面完成,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。加強寄遞物流等新業態和網絡安全監管,強化金融風險防控,堅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、涉麻制毒等犯罪。民族團結宗教和睦,援藏援疆援寧工作持續推進。國防動員建設不斷加強,雙擁共建走在全國前列,各設區市連續四屆被評為“全國雙擁模范城”。

(八)“兩學一做”重實效,政府自身建設繼續加強。深入開展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,牢固樹立“四個意識”,持續反對“四風”,踐行馬上就辦、真抓實幹,大力整治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月子中心價格“庸懶散拖”,對重點工作量化細化、立項掛牌辦理。自覺接受人大監督、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,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839件、省政協提案880件,辦結率均為100%。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1件,制定省政府規章12件。政務公開和權力運行網上公開全面推進,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繼續加強,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成效。

成果來之不易,這是黨中央、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,是全省人民齊心協力、團結奮鬥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。我代表省人民政府,向全省人民,向各民主黨派、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,向中央和國傢機關及其駐閩機構,向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閩部隊,向所有關心支持福建發展的臺港澳同胞、海外鄉親和國際友人,表示衷心的感謝!

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,主要是: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,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增速回落;產業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不夠,新的發展動能有待進一步培育;創新能力不足,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偏低;部分群眾在就業、子女教育、就醫、住房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,基本公共服務存在不少短板;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,一些地區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能力有待提升;體制機制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,一些工作人員的素質、能力和作風不適應新要求,營商環境需進一步優化。對此,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,積極創新舉措,努力改進提高。





(責任編輯:宋雅靜)
arrow
arrow

    cem240gg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